摘要:党中央在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反复强调“忧患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意义。增强忧患意识是国内外形势与党的发展的需要,是共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的需要。
1增强忧患意识的历史根源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其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忧患意识,是基于对事物矛盾法则的深刻理解,是对国家兴衰存亡内在规律的深层思考。在汉·王充《论衡·治期》中就提到“昌必有衰,兴必有废”,《管子·重令》中表述为“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
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沧桑,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衙役官吏,但凡抱有爱国之心者,无不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均认为“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早在《周易》中,就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之说;孔子提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告子下》则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之后的封建官吏范仲淹也说:“吾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飞如此种种,无不反映出古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及心忧天下的主人翁意识。
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几乎成为不可动摇的真理。由于统治者常怀忧患意识,自戒自律而造就“太平盛世”的不胜枚举,如唐太宗接纳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唐·吴兢在《贞观政要·灾祥》中指出:“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当朝著名政治家魏征明确指出:“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当然,由于统治者贪图一时欢娱,不思进取而导致国破家亡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譬如清朝晚期,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因循守旧,最终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反复证明,增强忧患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达到政治清明、社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回顾中国共产党92年的历史,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一直贯穿始终的。实践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长期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分不开的。
2.1增强忧患意识是国内外形势与党的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环境看,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人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们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带来的各种压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上,我国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突出成就,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压力日益加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严重滞后,体制创新进人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从党的发展看,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我们党目前主要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两大考验以及由此带来的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用了两个“前所未有”来概括,即“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无论是抓机遇还是迎挑战,都需要一种包含崇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强烈忧患意识。
2.2增强忧患意识,是共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的需要
物质的丰富不能代表社会的和谐,甚至可能暴露出一些社会不和谐因素,使社会矛盾集中化,因此,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过程中,必须正视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互联网的普及,人民的维权意识增强,必然要求形成强有力的权力机制,要求公平正义特别是司法公正。因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深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如今,奢靡之风弥漫,公款消费及商业贿赂等造就了市场畸形的发展,部分领导千部丧失了奋起直追的信念,没有了抗拒腐蚀的正气,让这些人掌权用权,让人深感忧虑和不安。因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妥善处理干群矛盾,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忧患意识不是祀人忧天,而是源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和觉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形势好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是条件好了,越要发扬优良传统。在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持续攀升的今天,胡锦涛总书记号召领导干部树立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保障。只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我们的头脑就会更加冷静,工作就会更加清醒,在前进中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胜利。